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四篇

2024-04-10   来源:2000字

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国现有80多种语言、30种左右文字。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论文2000字1

  摘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新陈代谢的,这种新陈代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概括了新陈代谢的概念,考察了原初自然层面、自然人化层面、社会关系层面的新陈代谢,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新陈代谢断裂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思想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和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新陈代谢;生态文明;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2)03-003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2015MZD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建设研究”(18ZDA022)。

  马克思是从原初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层面考察新陈代谢过程的,不仅揭示了私有制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裂,而且提出了促进新陈代谢有序进行的路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进入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纳入现代化建设目标中。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持续进行的。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思想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重要启示。

  新陈代谢范畴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才产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发展,科技发展让人有能力关注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1815年,德国化学家希格瓦特正式提出新陈代谢的概念,意指生物为了维持自我生存,不断与外界进行复杂的物质交换过程,主要体现为呼吸、排泄等过程,是一切生物机体都有的基本技能[1]。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新陈代谢概念被学者们普遍接受,被当作生物运动的一般现象,但是此时,新陈代谢概念更多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体现的是生物机能。

  随后,一些农业学家开始使用新陈代谢概念,如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在著作《动物化学或者有机化学在生理学和病理学中的套用》中就使用了新陈代谢范畴,认为农业生产和动物的消化系统差不多,也是新陈代谢过程[2]。在随后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等著作中继续采用了新陈代谢概念,从而让这一概念在农业领域和生理学领域普及开来[3]41。此后,新陈代谢概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超出了生物学范围,有了化学、农业等方面的内涵。李比希认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中有机生物和无机物质的物质交换,体现了生物的生存本能。新陈代谢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也是农业和生理学意义的[3]3-63。新陈代谢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有了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学者们探讨的新陈代谢概念是科学性的,涉及了生物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而马克思通过社会实践考察了新陈代谢过程,使新陈代谢概念具有了社会学意义,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扩展到人类社会领域,把人类社会看作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让新陈代谢范畴有了社会关系的内涵。

  马克思继承了前人的新陈代谢概念,深化了新陈代谢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概念,但没有停留在新陈代谢概念中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层面的含义,而是用实践范畴考察了新陈代谢的社会学内涵,将新陈代谢的概念从物理性的自然过程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关系层面,让其与人类社会实践更加相关,用实践范畴扩充了新陈代谢概念,实现了新陈代谢概念的唯物主义转变。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具有自然、人、社会等层面的含义,具体考察了原初自然、人化自然、社会关系层面的新陈代谢。

  (一)原初自然层面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首先在自然层面阐述了新陈代谢概念,并继承了前人的新陈代谢观点:自然界万物都存在着吐故纳新的过程,即新陈代谢过程。“近30年来,生理化学家和化学生理学家已经无数次地说过,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一般的和最显著的现象,而在这里杜林先生把这话干脆翻译成他自己的优雅而清晰的语句。”[4]自然界是有客观发展规律的,新陈代谢就是其中之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是时刻在运行的,是无法避免和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自然界会按照自身规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不断推陈出新,促进生命有机体的成长,让自然界充满活力。新陈代谢是客观的物质过程,是物理、生物、化学等的客观过程,自然界的每种生物包括人类都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

  自然界万物为了维持机体的存在,不得不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作为一种生物,也遵循着新陈代谢规律,需要从外界摄取能量,再将能量吸收、转换,排出废物。这是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人作为生命体必须不断摄取外界能量才能存活,这也是对抗熵增的过程。人的能量摄取过程就是新陈代谢过程,这种能量摄取过程和其他生物在机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要比其他生物更加复杂。人作为能动的生命体,是无法摆脱新陈代谢的,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生产也成了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无论我的血液循环,还是我的呼吸过程,就其本身而论,……两者都是以代价昂贵的新陈代谢为前提的,如果完全不需要这种新陈代谢,世界上也就没有穷人了。”[5]人类需要借助外界的能量维持生命体的存在,社会也由此产生新陈代谢的不公,导致社会存在贫富分化和等级。人类要消灭贫富分化和等级现象,需要从解决新陈代谢的方式着手,让人能够采用更高级的新陈代谢方式,解决摄取能量、排泄废物对人的限制。

  (二)人化自然层面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对人化自然层面的新陈代谢的论述以劳动为中介。“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6]人作为自然生命体要存活就要和自然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从自然界中汲取养分和水分,转换为能量后,将废物排泄出体外。这是人体不断利用自然能量的过程。人的生命需要不断从自然摄入能量,而人摄取能量后的排泄物也回归到自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人与自然发生了物质交换,而劳动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7]劳动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劳动不能被资本控制,变成异化劳动,破坏自然的新陈代谢。人类不能肆意占有自然的能量,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而要维护自然的多样性,保证自己生存的同时,也不能损害其他生物的权利。

优秀论文2000字2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继承法律问题也随之而来,其继承问题尤其突出。因为网络虚拟财产的特殊性,当前学界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法律属性、保护模式等存在众多争议。同时在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过程中也面临着法律依据缺失,在主体、客w认定方面存在困难,价值评判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我国应该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践从确立网络虚拟财产的立法保护模式、用户协议的修正、隐私权保护的平衡、主客体认定、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建立健全网络虚拟财产继承制度。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继承;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2)03-0094-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后民法典时代网络虚拟财产保护路径创新研究”(21C0463)。

  伴随我国互联网使用的持续深化,与网络相关的虚拟财产及其法律问题也逐渐显现。从2003年国内首例“网财”被窃案开始,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案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为规范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的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次在总则篇中以宣示性的态度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迈出了虚拟财产立法的重要一步。然而,司法实践中对虚拟财产的具体范围、法律性质、继承等,尚无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学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因此,面对频发的网络虚拟财产纠纷,尤其是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亟待展开研究。

  (一)网络虚拟财产可继承性的理论基础

  网络虚拟财产是一种能为人所支配的具有价值的权利,是财产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形式,其应该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①。而财产继承,是指公民死亡时对其个人的财产进行继承而发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探讨虚拟财产究竟存不存在可继承性,即其能否被继承这个问题,首先就得确定其究竟能不能被认定为财产。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虚拟财产可以作为“财产”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之中[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4条“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可以依法继承”[2]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22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2]的规定来看,可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对遗产采取了概括式规范。这一规定为将虚拟财产纳入遗产客体范围提供了支持。仅就虚拟财产的继承而言,其实并不需要在目前纷杂的学说之中去具体辨识某一虚拟财产的具体法律属性,只要能确认其为“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或者是“个人合法财产”就可以将其纳入遗产范围并依法继承。具体到其继承方式,不管以遗嘱继承还是法定继承展开,其实质始终属于公民对个人掌握的合法权益进行再分配,因此可以将其认定为私权利的行使。合法存在的网络虚拟财产显然不会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只要其符合公民内心真实的意思表示,其所拥有的网络虚拟财产就应当能够按照其意愿被继承,任何人都不得阻碍。虽然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无体性,其存在必须依托于网络空间,并需得到相应网络运营商的技术支持,但这保证了网络虚拟财产归属情况等会有详细的记录,网络虚拟财产所有权的界定比较容易。同时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专属性,其与普通实物财产一样能够被排他利用且不受他人干涉。因而网络虚拟财产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私人财产进行继承。

  (二)网络虚拟财产可继承性的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取得较大发展,网络虚拟财产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而且与之相关的财产积累切实存在。以游戏账号《梦幻西游》为例,在账号附带有稀有装备的情况下,其部分账号卖出过几十万元的高价,其经济价值显而易见。由此可见,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交换价值,其不仅具备继承的基础,还具备继承的必要。通过继承的方式,不仅不至于浪费网络资源,也充分尊重了网络用户的财产权。还有一部分网络虚拟财产,如网络用户对生活、学业、工作的记录,充分体现的是用户的感情世界,这种财产即便变现的可能性很小,但对继承者来说其精神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适当的途径使得被继承人富含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被其亲属继承,使得死者的虚拟财产被长期闲置,甚至灭失,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破坏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侵犯公民合法的财产权益,造成财富资源的极大浪费。

  虚拟财产如果能够继承的话,也必然能够助力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虽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已经体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包容性,不过目前与之相关的运营规范亟待优化。当网络逐步完善,网络用户维权意识势必会更强,导致与之相关的纠纷逐步增多,其中很多都是由虚拟财产继承引发的纠纷。由于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未针对虚拟财产的可继承性进行规范,直接导致很多运营商利用各种方式排除网络用户的继承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判决更多的都是依赖法官的裁量权,进而导致类似案件之间的裁判结果差异性较大。由此可见,将网络遗产继承权认定成公民的合法权益,除了可以减少与之相关的纠纷以外,还可以维护网络用户的切身权益,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促进双方主体相互间服务协议的标准化。

  综上,本文限于篇幅,不探讨网络虚拟财产的具体法律属性,将重点围绕网络虚拟财产继承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最终提出完善其具体制度的建议。

  由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特殊性,其继承不能如一般财产继承那样仅仅依靠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关继承的规定来实现,其中有些法条已经不能适用于网络虚拟财产继承问题的规制。同样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面临着“无法可依”的难题。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办案依据,故法院在处理网络虚拟财产继承相关案件时只能运用法律原则或援引其他法律来解决相关问题。并且网络虚拟财产在继承上不仅面临立法缺失的困境,而且其依赖互联网的特殊性,使得运营商的独占行为等导致网络虚拟财产存在着举证困难、主体确定难、价值评估难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网络虚拟财产继承困境,明晰网络虚拟财产继承中的法律制度问题是构建网络虚拟财产继承制度的前提。

优秀论文2000字3

  摘要: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研学旅游已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属,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主题性更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研学课程中。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在研学热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面对年龄、职业、知识层次、感知能力、价值观念各异的研学学员,如何设计出形式丰富、内容优质的研学课程,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职能,也成为我们深思并长期为之努力的目标。文章从研学活动对博物馆教育宣传具有的重要意义出发,通过对博物馆研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社会教育;课程设计

  1研学活动对博物馆教育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宣传功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博物馆研学活动作为“学”与“游”的有C融合载体,更是在游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优秀文化知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

  1.1研学活动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博物馆的专业学术气息比较浓厚,普通观众往往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消化、感知这些文化。而研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目的更强、参与体验更深的参观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为丰富、生动,比一般的参观更为深入,让观众对博物馆藏品的认识、对文化的感受更深刻,由此,所获得的教育意义也更大。因此,大力发展博物馆研学活动将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1.2研学活动有助于扩大博物馆的宣传效应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还能激发更多市场潜在需求,让博物馆变得更有趣,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关注度,用常来常新的主题研学活动,吸引新参观者的同时,还能增加参观者的复游率,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提升品牌认知,达到扩大宣传的效用。

  1.3研学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博物馆作为一种担负着文化保护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属性的文化事业,通过研学活动让博物馆实现其文化功能的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博物馆研学活动既是一次文化传播,也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因此,发展研学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2博物馆开发研学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美、法、日等研学活动发展成熟的国家,博物馆已经是不可少的第二教育课堂,在教育功能上已能与学校教育相提并论。目前,国家文物局已会同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各博物馆也相继推出了主题、形式各样的研学课程。

  近期的市场调查显示,很多民众对研学课程这一学习方式是比较认可的,但市场上的课程纷杂、良莠不齐,且很多活动挂羊头卖狗肉,重游轻学,游而不精,这就使研学课程一方面获得各方追捧,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多诟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博物馆对研学课程设计开发的参与程度不够

  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都相继推出了研学活动,多是“参观+手作”的形式。由于博物馆机制的限制,研学活动往往是由学校、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或旅行社等组织,博物馆只作为诸多行程中的一个点,受限于行程安排和时间的限制,往往与普通参观并无差别。加之博物馆并非研学活动的组织者,往往难以参与到研学课程的开发、策划中。因此,难以发挥博物馆的专业优势,导致博物馆研学课程主题不鲜明、专业性不强、研学效果欠佳。

  基于组织者的课程设计能力及与各参观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差异,研学活动有时候只是挂一个“研学”的名头,实质上与一般游客的旅行、参观并无区别,更有甚者反而更关注研学旅游中产生的利益。

  2.2博物馆对研学课程设计开发的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研学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积极参与到了研学课程的设计、开发中,推出了专家讲解、专题讲座、文物修复体验等等相关课程,让研学课程的专业性有了很高的提升。但由于博物馆的体制限制,加之对研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形式单一,本馆特色不突出,课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3对研学市场细分程度不够,博物馆研学活动单一

  博物馆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研学机构,对市场需求研究往往不够深入,面对年龄、职业、知识层次、感知能力、价值观念各异的学员,常常也是一款课程打遍天下,课程特色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导致研学效果不佳,学员对研学课程的满意度也只能达到及格的程度。表现为成人学员对知识讲解部分更感兴趣,青少年学员则对手作部分更感兴趣。

  2.4博物馆研学课程互动性不强

  博物馆研学活动应重在探索研究,而不是简单的展厅参观。博物馆研学活动区别于课堂的灌输式教育,应是带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员们深入探知和切身感受的实践教育。通过研学活动连接、激活学员已有知识,激发学员产生全新的思维模式。一些博物馆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只是让讲解员带着学员参观展厅,参观结束后进行手作体验,在整个研学课程设置中学员都处在被动的位置,学员的自主性差,现场互动性不强。加之,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研学课程与课内教学大纲关联性差,无法达到课堂内外的统一,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这就导致学员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缺乏兴趣,甚至对研学活动感到失望和排斥。

优秀论文2000字4

  摘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档案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和知识生产要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档案管理是重大专项管理的重要环节。论文通过分析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档案管理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对策,旨在为后续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档案档案管理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是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提出实施的,即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立项并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档案管理工作是重大专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于重大专项规划、论证、组织实施、监督评估、考核验收等全过程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分析重大专项档案的特点,梳理重大专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重大专项档案管理的对策,以期为后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档案管理提供借鉴。

  重大专项在规划、论证、组织实施、监督评估、考核验收、实施推广等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实物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经鉴定和归档就形成了重大专项档案。重大专项档案与一般科技项目档案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密切关系国家安全与民生

  国家在2006年至2020年实施的16项重大专项涉及航天航空、核电、通信、油气、环境治理、生物工程等方向,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重大专项形成的档案不但是国家的重要科技资源和知识资产,也密切关系着国家空间、能源、环境、通信、民生等方方面面,是保障国家空间安全、国防安全、能源安全、民生等的基石。

  (二)主体多元且档案形成分散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面广,规模大,每个重大专项一般可以被分解成几十个项目(示范工程),每个项目(示范工程)又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课题(任务),每个课题(任务)还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任务)。一个部门或者企业很难独立完成,一般都是由主管部门、管理机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完成。比如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下设71个项目、258个课题、上千个子课题(任务),涉及500多家单位。档案形成主体多元、分散,对档案的完整性有较大影响。

  (三)内容多样且知识产权密集

  重大专项档案内容多种多样,按阶段可分为规划、申报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等阶段材料和其他需要归档的重要材料;按类别可分为管理文件(文书)、技术文件、合同文件、财务文件、知识产权文件等;按载体可分为纸质文件、图片图形、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模型、系统数据等。此外,每个重大专项通过系统研究提出理论方法、研发的技术设备等,在很多方面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形成了大量专利、申请了大量著作权、发表了大量论文著作等,经归档形成了密集的知识产权档案。

  (四)数量巨大且科学数据偏重

  由于重大专项涉及项目、课题多,形成主体广,形成材料多样,而且时间跨度长,中间各种论证、汇报、总结、检查多,因此会形成大量的管理类文件。此外,大多数项目、课题(任务)涉及前期勘探、物理(化学)实验,特别是涉及模拟计算的项目、课题(任务),由于研究方向前沿,前期可借鉴内容较少,需要大量的计算、推演、试验、比对,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一般任务级项目所产生的数据会以GB计,课题级项目甚至会以TB计,在整体档案中占比较大,o保管或存储空间带来较大挑战。

  鉴于重大专项档案的上述特点,重大专项档案管理的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大专项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不明晰

  重大专项管理前期,明显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现象。[2]“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大专项档案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国家有关部门没有相关重大专项档案管理的统一规划计划,合同约束、全程管控机制基本没形成,即要不要将重大专项档案纳入重大专项管理、重大专项档案管理哪些内容、重大专项谁来管理、重大专项档案怎么管理、重大专项档案管理到什么程度、技术合同中有没有档案相关约束条件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后期档案管理比较被动。比如,油气重大专项文件材料在“十二五”初期才自发开始归档,归档内容也仅限于各项目(课题)任务书、汇报材料、成果材料和验收意见,缺少过程材料内容;在归档的任务书中也极少见到对归档的约束条款等。

  (二)重大专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滞后

  2006年开始至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期间跨越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时期,但有关重大专项的档案管理制度,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档案管理规定》于2017年11月才印发,此时“十一五”“十二五”阶段项目已结题,“十三五”项目大部分已过了立项阶段,处于研发阶段,因此相关档案管理规定对重大专项档案的指导力度和管控力度稍显滞后。另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档案管理规定》(国科发专〔2017〕348号)印发后,并没有形成或印发有关档案管理细则,重大专项各项目承担单位对此档案管理规定的理解各有不同,导致各项目收集材料内容、使用表单的格式、档号编号的编制、文件材料的整理及保管等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各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不一。

  (三)缺少专职档案人员介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档案管理规定》是原科技部印发的,未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其第十一条中要求重大专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按照法人管理责任制的要求,具体落实本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工作,为本项目(课题)档案管理配备人员。实际中所谓项目(课题)档案人员仅仅只是项目(课题)人员之一,属于兼职人员且不稳定。例如,对于油气重大专项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国石油档案馆人员在2020年6月才开始接触和介入重大专项档案管理工作,交流对象都是项目(课题)组兼职档案人员,并且发现实际档案管理情况与国家对档案方面的要求有所脱节。

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四篇

http://m.xxkjfw.com/rudangshenqingshufanwen/83095/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党史论文2000字大学生(合集五篇)

2000字

银行入党申请书2000字精选三篇

2000字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合集7篇)

2000字

入党转正申请书1500到2000字范文(精选4篇)

2000字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精选六篇)

2000字

入党申请书大学2000字集合4篇

2000字

青马工程培训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七篇

2000字

抗击疫情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四篇

2000字

大学生入党自传2000字范文汇总四篇

2000字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范文(精选3篇)

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