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通用6篇)

2024-02-27   来源:2000字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军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一定的帮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篇1

  摘要:随着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的突破,电影《星球大战》当中的机器人战争将成为现实。文章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要想在战争时代赢得主动,需要重点关注3个方面。

  关键词:未来战争;准备;因素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小米公司的CEO雷军这样说,这句话的意思反过来看,就是说如果错过了风口,连猪都赶不上。“互联网时代”成就了处于市场竞争当中的小米公司,倒下的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而军事斗争准备中如果错过了“风口”和关键的转折点,拖累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满清的刀枪棍棒惨遭列强的火枪大炮蹂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甲午之殇至今还历历在目。目前,全军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指挥信息系统不断在实兵对抗演练中得到应用,全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思想已经初步形成,可以说,在“军队信息化”这个21世纪的第一个军事变革风口,我们已经把准了方向,但这仅仅只是开始,目前我军做的大部分的工作,军事发达国家在―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就已经完成,而在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平台上,我国的差距还不小。

  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军事上的差距,必须赢在转折点。把准了方向,则事半功倍,把不准方向,则事倍功半。目前,美国正在加速推进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尤其重视武器装备的智能化建设,酝酿着在下一个风口把我国甩开一大步。那么下一个风口究竟在哪里呢?美军把宝压在了人工智能及无人兵器上。目前,谷歌收购的机器人公司正在研发能够高速奔跑的猎豹机器人以及有2条腿能够平稳越过障碍的人形机器人等,可以说已经得到令人惊奇的成果,加上复杂的程序代码及智能控制技术,这些机器人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判断,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例如机器狗在被人踹一脚后,能够立即调整自己的姿态保持平衡而不摔倒,像一只活生生的动物。而跳蚤机器人在前方探测到障碍物时,能自动切换到弹跳模式,跳过障碍等。随着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的突破,电影《星球大战》当中的机器人战争将成为现实。如果无人战争时代真的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我军将如何面对?本文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要想在无人战争时代赢得主动,有3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1.电磁频谱是无人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拥有无人机及其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多,这对各个国家的军事安全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例如2015年1月26日,一架中国大疆公司生产的无人机闯入了美国白宫,虽然该飞行装置没有造成任何安全威胁,但也让美国的安全部门惊出一身冷汗,就连奥巴马也坐不住了,在接受CNN采访时,他强调民用无人机使用亟待进一步规范。这类事件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朝鲜曾经使用国产无人机航拍韩国总统府青瓦台,而美国在海外作战当中,经常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与火力打击。有人曾认为,对抗无人机需要用精准的地空导弹将其击落或者使用战斗机与其进行空战,而美军陆军军官们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在未来的无人机战争当中,真正的较量不是发生在空中而是在电磁频谱空间。这样的观点显然具有充足的理由,因为所有的无人机都以某种方式依赖于电磁频谱,它们都利用射频连接进行终端导引、导航、目标瞄准传输信息,因此,与飞机的任何连接都容易受到电磁频谱内的攻击。例如,2011年伊朗就通过电子战的方法,成功迫降了美国的“RQ-170”哨兵无人机,在这次战例当中,伊军就是利用了“RQ-170”需要依赖于地面站进行远距离遥控这一弱点。美军目前在航母上测试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就是让无人机像蜂群一样从航母上起飞,实现编队飞行、编队攻击目标以及编队返航,这就需要无人机之间依赖于无线电通信互相传输GPS坐标来实现精准的编队,如果这种通信受到干扰,整个编队将一片混乱。大部分的无人装备,都依靠数据链回传数据和图像,如果这些重要的作战频率无法保证安全,这些无人机都将变成“无头的苍蝇”。很显然,维持在电磁频谱空间的优势,将成为决定无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人工智能技术是无人战争中的制高点

  最近一段时间,美军的“RQ-4”全球鹰无人机在我国南海的侦察活动越来越频繁,意图制造地区不稳定因素,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目前,在南海问题的处置上已经关系到我国的核心利益,有人认为我军应该效仿伊朗对全球鹰进行电子干扰,迫使其降落将其俘获,但也有军事专家认为,“全球鹰”不同于“RQ-170”这种“低档”无人机,因为全球鹰属于战略型武器装备,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更为高端的智能技术,这就决定了这种无人机是很难“被俘”的,而世界上能够干扰“全球鹰”的国家也不多。全球鹰能够不依赖于人为遥控信号控制,可以完全通过各类灵敏的传感器和高度智能的飞行控制系统实现自主巡航和自动返航,例如它可以利用自身携带的气压传感器保持固定高度飞行而不会受到任何人为的干扰而迫降,而这种高度智能的飞行器大部分的GPS导航和数据信息都是通过卫星进行收发,机载天线辐射波瓣向上,几乎不会受到地面干扰信号的影响,虽然我国有干扰卫星的能力,但难度更高,代价也更大。这样的无人机对电子对抗有着天生的适应能力,就像一个会感知、思考的人_样。而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产生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

  未来如果高度智能的无人机器投入战斗,将变得非常难以对付。这些智能机器人可以空中飞行,也可以地面越野,甚至可以水中航行和潜水,能够执行各种危险且复杂的任务。例如,英国的“玄色年夜黄蜂”无人机,体积微小,能进入敌人营区甚至飞入房间侦察,并且自身还是一个GPS追踪器,能够为制导武器提供末端指引,完全能够替代特种部队从事这项危险的工作。试想,如果高度智能的水下自爆机器人潜入三峡大坝,结果会是怎样?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防的地方。毫无疑问,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赢得无人战争的制高点。

  3.3D打印技术是无人作战的后勤保证

  无人战争,打的不是人,打得是机器,归根结底,打的是经济、技术和后勤保障。无人机器虽然是钢筋铁骨,在状态良好时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如果一旦出现了损坏,那就成了一堆破铜烂铁,未来的战场可能不再需要大量为人疗伤的医护人员,取而代之的是一支规模巨大且十分专业的工程维修队伍。而在作战当中将受损的机器送回兵工厂维修,或者更换固定的零件和模块将是一个十分繁琐的工作,这个过程周期长,成本高,将极大地影响无人作战的能力,如果不是在本土作战而是在海外,这个过程将更加漫长和艰辛。而3D打印技术将会为军事装备维修、更换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美国的Picatinny兵工厂的研�咳嗽本鸵恢碧剿髟谖淦髯氨钢圃旆矫嬗τ�3D打印技术来打印电子、武器部件和训练模型。工程师们可以快速打印出武器天线、引信原件和电池等,就算是形状怪异的零部件,只要有软件设计模板和材料,就能够在数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打印出来。工程师们甚至可以在打印无人机机翼的同时打印出该机型的电子设备、天线和传感器和各类的连接孔线槽等。

  3D打印技术之所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原因之_就是它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技术。一件物品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制造出来,这使得它非常适用于小批量的生产。而这种技术将更适应未来的无人作战。例如,在作战中把军用地雷一次性打印出来,而省去了从后方向前方输送的过程。将来前线作战部队都会配有自己的战场3D打印机,一旦作战机器人的零件有损坏,就能够很快地更换,而不需要多花2-3周的时间更换零件,最大可能地保证战斗力的完整性和可修复性。

  4.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的目的不是否定人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和努力,而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变革进行一次大胆的想象,以便能够更好地把准时代的脉搏,紧跟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有责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让每一次的付出都能产生最大化的军事价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强军梦一定能够实现。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篇2

  摘 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军队长期作战与建军经验的理论结晶和克敌制胜的法宝。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实践经验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同毛泽东思想一样,是有特定的内涵的。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科学定义,已经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这两个概念作了明确区。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央决议的精神,正确使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个概念,而不应该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甚至将它们等同起来。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三个基本点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突出的基本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要求事实上的常胜将军,这是从古以来就很少的。……那就是熟悉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2]这里所说的“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就是“实事”,所谓“熟悉”和“找出”就是“求”,“其行动规律”就是“是”。显然,这种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

  毛泽东认为,作为一个战争指导者,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从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出发,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并且按照这种客观规律去指导战争。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规律,在研究一般战争规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当时的战争实际,研究特殊的战争规律。例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条件,分析了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分析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与战争的关系等。总结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以及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军事理论。

  (二)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具体体现在人民战争思想方面。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战争领域,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武装、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他明确的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深刻地阐述了革命战争对人民群众的依赖关系,揭示了人民战争思想的真理所在。

  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人民战争,必须向群众做宣传,把革命战争的政治目的,和为达到这一政治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和政策告诉全体军民;必须武装人民群众,在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下,协同军队或独立地进行作战。在政治上,使得敌人处于完全孤立无援的地位,在经济上,给我军源源不断的供给人力、物力、财力。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强大后方支持,才使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传家宝,是团结和动员广大军民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点。

  (三)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独立自主要求,不论进行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争取胜利。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战争要靠中国同志去了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去争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他在军事问题上多次精辟地论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4]

  在毛泽东全部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如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提出了我党领导的军队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基本战略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为我党正确的制定了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领导。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点,相互联系,不可割裂,自始至终贯穿渗透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功实践给中国军事变革带来的启示

  (一)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善于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坚持与时俱进,使党领导的各项事业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毛泽东领导下,解放战争刚刚过去,我军就不失时机地转入了现代化建设,先后成立了海军、空军以及各兵种的领导机关,逐步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军队过渡。以超乎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作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原子弹事业和航天事业,研究原子弹和导弹的战略决策。这个富有远见的决策,使中国不仅拥有了强有力的战略威慑和战略反击力量,而且在世界上先进军事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从这些重大的军事决策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力和前瞻的战略目光,以及他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势头强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这场变革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信息化,人类社会的战争正在从工业时代的战争向信息时代的战争转变,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转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我们要发挥毛泽东勇于迎接时代挑战的革命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变革中求发展,不断把军队建设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必须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他始终认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办,战争规律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认识。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必须尊重一切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来考证这些结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开辟属于自己的前进道路。

  走出这样一条道路,首先就需要发扬毛泽东所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军队学习,但是绝对不能迷信发达国家军队的经验,一定要学会自主创新,要重视自己的实践经验,敢于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情况借鉴他人的经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辟出一条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道路。(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第75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8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36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1132页.

  参考文献:

  [1] 李佩良.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产生及科学概念之我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 王晋林.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9月第5期.

  [3] 肖裕声.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人民军队跨世纪建设.[J]军事历史.2003年第6期.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篇3

  [摘要]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经济动员的类型、目标、要素、模式、技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对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经济动员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军事经济动员;特点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事经济动员的类型、目标、要素、模式、技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对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经济动员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动员类型上。作战应急动员地位突出

  作战应急动员属于局部动员。当前,局部战争是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我国军事经济动员的准点。高技术局部战争规模和时间有限、作战需求相对集中,这就要求军事经济动员必须严格控制规模和范围。同时,与局部动员的快速反应、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的特点相适应,在进行局部动员时,国家总体上仍实行和平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仍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局部动员(包括跨战区动员、战区动员和边防省区动员以及国家部分领域和部门的动员)的地位更加突出。

  作战应急动员的核心是快速反应。作战应急动员是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实施的,其目的在于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为夺取战争胜利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爆发突然性强,防御一方战争预警时间短暂,战争进程迅速,作战时间短暂,战略目的快速达成。“快”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一个基本特点。这种突发性和快节奏性,要求战时军事经济动员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为此,作战双方都更加重视首次打击力量的积蓄和释放。这就使作战应急动员的地位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作战应急动员的灵魂是灵活应变。高技术局部战争在时间、地点、规模、强度上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战争一旦爆发,则进展速度很快、情况复杂多变、性质难以掌控,这就要求军事经济动员必须要有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真正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有条不紊地展开动员工作。

  二、在动员目标上。精确动员取代“粗放型”动员

  精确动员是指遵循“精确模拟、量敌用兵”原则,以动员实施的精确性为目标,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把作战需求、企业生产、政府采购、军事输送、后勤补给等各个环节链接起来,对整个动员活动实施组织和指导。精确动员是信息化战场精确交战的产物,已逐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军事经济动员的主流理念。精确动员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预见性强。具体来讲,一是要准确预测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战争的性质、规模、程度;二是要全面掌握社会资源潜力信息;三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精确的分析方法,评估作战需求和动员潜力,尽可能使作战需求与动员保障之间接近或达成一致;四是拟制好动员预案。按照上级赋予的各军兵种部队战时动员指标进行细化、分解,由国动委的相关办公室指导其制订预案和制订平转战计划和保障预案:五是要通过战前建立各种作战模型进行模拟和仿真试验,精确计算出未来各种情况下不同作战规模与样式的物资消耗量,从而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运输和储备,防止盲目生产和储备,造成积压浪费。

  第二,准确性高。信息化战争精确、速决的基本特征,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作战应急动员保障也必须精确无误。要通过数字技术将军队对人员、物资、装备的种类、数量等需求信息详细、准确地传递到动员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据此迅速拟定最佳动员方案,进而将动员命令准确地传递到动员对象,从而使战场需求系统、动员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动员指挥系统等链接成元缝的数字网络,使战争需求与动员保障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动员的高度精确化。

  第三,讲究效率。军事经济动员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有效地满足军队战时各方面的需求。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己能对战场上的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实现较为精确的控制,从而减少动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大量的物资堆集于战场,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有助于提高军事经济动员的综合效能。

  三、在动员要素上,信息和科技成为核心内容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的科技合量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军事经济动员需求的结构要素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作战应急动员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战争中,军事斗争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定点释放以达到摧毁对方的目的,军事经济动员主要表现为人力动员、财力动员和物力动员。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性资源。与此相适应。在军事领域和战争系统中,信息已经上升为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一个重大要素,并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导性、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战争要素构成的这一巨大改变,必然导致信息化战争军事经济动员领域的拓展和结构的调整,信息己经成为新的动员对象,信息产业动员将继工业动员后逐步成为军事经济动员的重心。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动员保障工作还将从过去以保障飞机、大饱、坦克、军舰的机械维修保养和供应油料、弹药、备件等传统的军需物资器材为主,逐步向以保障高技术装备的维修保养和供应高技术装备所需精密仪器、电子器材设备、计算机软件、技术咨询、技术保障以及高技术人才为主转变。科技动员成为军事经济动员的制高点。成为能否维护部队战斗力和保障部队战斗力再生的关键。

  因此,必须确立科技参战、信息支前的思想。要突出科技和信息动员这个重点,补充增加科技、信息的生产储备能力,信息安全和防护技术,从事计算机、电子等相关技术设计、生产和维修的高技术人才等方面内容,充实完善军事经济动员的内容体系。要制定高技术后备兵员培养、储备规划,出台高技术军民通用装备管理、征集法规政策,逐步实现军事经济动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四、在动员模式上,一体化动员成为主要模式

  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决定军事经济动员实施模式。战斗行动一体化、力量部署一体化、战斗保障一体化、情报信息搜集一体化、信息战网电一体化,构成了现代一体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一体化战争形态的出现,推动着军事经济动员向一体化动员方向发展。具体说,一体化动员模式必须做到三个“一体”:

  一是军地一体。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开始出现特定意义上的“民间化”趋势,“军”与“民”的边界日趋模糊。比如在美国商务部和国防部开列的“关键技术”中,重合率高达80%,而且越来越多的国防和军事经济活动也交由民用系统承担。据统计,美国国防部中有70%的科研任务、90%的武器装备生产任务是由民间私营企业完成的。不仅如此,在战争参与者上。军人与平民之间的界限也将变得模糊不清,越来越多的非军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作战行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由军火商派遣的技术保障分队走进了一线战场。

  二是平战一体。信息化战争的另一个特点是“平”与“战”界限的模糊性。在以往战争中,平时与战时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到了信息时代,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战争的平战界限日趋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实施为主、准备为辅、“决于战”的战争经济动员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决于备”的、贯穿平时的、实施和准备并重的新的军事经济动员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军事经济动员的准备本身也将具有战争活动的性质,这就要求军事经济动员的平战结合较以往更为紧密。

  三是攻防一体。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战争中,由于信息流动加快、武器装备改进,战争节奏明显加快,交战双方的攻防转换更加频繁,攻防界线变得更加模糊。作战方式通常是寓攻于防,寓防于攻,攻防一体。交战双方在作战行动中,既将进攻矛头指向敌方的重点目标,同时又必须十分注重防止敌人对自己的远程打击。攻防一体的作战方式,要求军事经济动员准备必须既注重满足军队对于进攻性作战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及各类作战物资的要求,同时又必须注重满足军队对于防御作战的各种要求。

  五、在动员的技术上,数字化动员成为主要手段

  数字化动员,是指通过加强军事经济动员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与资源动员能力建设,将军事经济动员工作中的各种动员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并利用传输、处理系统将这些数字信息在动员机构、动员对象及作战单元之间进行传输、处理,实现动员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的一体化,以更加及时准确地预测、分析和跟踪战争需求,精确地组织动员实施,进而全面提高军事经济动员综合效能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需求即动员需求预侧分析的数字化、动员供给的数字化、动员过程中各种反馈信息收集及数字化、军事经济动员数字化的处理,以及部队作战平台及各分系统平台数字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军事经济动员各分系统平台的协同等。

  数字化技术是数字化动员的基础。对军事经济动员的主体和客体进行数字化改造,才能使军事经济动员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层次之间以及军事经济动员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正是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军事经济动员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对于整个军事经济动员的感知度大大增强,使他们根据军事经济动员进程的变化情况,根据部队一体化作战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军事经济动员系统的功能。

  网络技术是数字化动员的实现平台。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系统可以从纵向与横向辐射整个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辐射整个战场空间,辐射整个军事经济动员领域。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使得军事经济动员所需要的情报信息搜集一体化,情报信息处理一体化以及情报传递高速化成为可能。因此。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经济动员网络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动员的实现平台。

  数字化动员是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在军事经济动员领域运用的必然结果。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为动员工作中信息的数字转换,以及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处理、显示和实时交换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如果没有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没有信息收集和存储管理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地理信息就不可能有数字动员的出现。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篇4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关键词:东亚和谐;中日和谐

  一、构建和谐世界与东亚和谐的障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5年4月22日,中国胡锦涛在亚非峰会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胡锦涛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谐世界。”其后,胡锦涛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又多次说明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并呼吁亚洲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其目标是超越国境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团结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二)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东亚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但从和谐世界方面看,尚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2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东亚各国不仅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东亚各国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东亚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就不时出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朝鲜半岛存在着南北分裂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台湾问题,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日韩之间存在着日本方面称之为“竹岛”、韩国方面称之为“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围绕中国的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着领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都是一触即发的敏感问题,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发而激化,也是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之一。

  3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国家,但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霸权国家,却千方百计地维护其在东亚的利益,经常插手和干预东亚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看,在东西方对立和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美国不仅利用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对苏联和中国实行封锁和包围,而且直接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挑起了台湾海峡冲突,给东亚留下了许多不好解

  决的后遗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提防日本对其经济霸权的挑战,但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却把中国视为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此为背景,美国对东亚各国的态度亲疏有别,战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东亚最主要的盟国,韩国和东盟都是美国积极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战略,并千方百计地诱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向西方化、美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亚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视美国的作用,在相互关系中都打“美国牌”。尤其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明确地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基轴,并宣称依赖美国的“核保护”,防御所谓的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不仅是造成以往东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对今后的东亚和谐也将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东亚和谐尚无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谐世界必须以相应的国际法为依据。现在,东亚虽然有10+3对话机制和东亚峰会机制,但10+3对话和东亚峰会都是论坛性质的,其发表的宣言和声明对各成员都不具有约束性。另外,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各成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不是东亚和谐条约,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和平与友好的准则,而不是东亚和谐的准则。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虽然以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但各方对东亚共同体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发点、范围和发展道路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看,其发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以构建东亚和谐为宗旨的东亚和谐条约的制定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根据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东亚各国要共同努力,尽快消除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排除区域外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并从长计议,共同探讨和制定东亚和谐条约。为此,根据中国胡锦涛在前述讲话中所提出的积极而具体的建议,东亚各国应该在现有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互信协作,维护和平稳定,建立东亚新型安全架构;

  第二,坚持相互借鉴,促进各种文明共同繁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开放包容,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继续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一)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就是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在,除个别国家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外,东亚各国间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发展了相互友好关系。以此为基础,各国应该进一步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大都包括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然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这一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外交活动是否充分地体现了和平与友好,却并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标榜“友谊”或“友好”,但实际上往往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日本当年侵略东亚各国时,就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可见,所谓的“友谊”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间深厚友谊的基石一样,国与国之间要像朋友一样地关系和谐,各国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诚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外交诚信放心,感到满意和认可。这意味着国与国的关系和谐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对实际行动满意和认可即“服”的问题,满意和认可就相互服气,不满意、不认可就互不服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诚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外交诚信及其国体、民风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进而关系和谐;不服,就互不信任,离心离德,进而关系别扭。由此可见,服乃是国与国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要建设和谐世界,各国之间都要相互服气才行,这是没有疑问的。然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国与国关系中的“服”的主要内容是小国对大国服,弱国对强国服,穷国对富国服。无论是全球性的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区域性、次区域性的大国、强国、富国,都要努力做到使小国、弱国、穷国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建立和谐世界。

  国与国关系中的“服”有理想状态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和不理想状态的服。其中,理想状态的服是信服、佩服、敬服、心服、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半理想状态的服是叹服、折服、从服、顺服、跟服、口服;不理想状态的服是臣服、屈服、畏服、口服心不服。理想状态的服是高层次的服,最容易实现和谐世界;不理想状态的服是低层次的服,不能实现和谐世界。

  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服达到理想状态的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世界,这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为此,大国、强国、富国必须在下述方面以身作则,使小国、弱国、穷国真正对自己的外交诚信及其国风、民风等感到满意和认可:

  第一,不称霸。近代世界史的经验反复说明,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强国、富国之后开始称霸,甚至挑起战争,以武力征服小国、弱国、穷国,乃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以武力征服世界是帝国主义的逻辑,这样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只能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低层次的服,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不服,从而使以武力维持的国际秩序难以维系,走向崩溃。以武力征服世界只能实现低层次的服、不理想状态的服,靠经济力、财富力征服世界充其量也只能实现中等层次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这是现代世界的基本事实。要真正实现高层次酌服,理想状态的服,所有的大国、强国、富国在国际关系中都必须彻底实行不称霸的基本原则,做到不炫耀实力,不耀武扬威,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不仗势欺人,不以富侮贫。

  第二,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威胁世界和平、破坏安定秩序的主要势力不是来自小国、弱国、穷国,而是来自大国、强国、富国。小国、弱国、穷国没有威胁大国、强国、富国的军事力、经济力、财富力和文化力,经常担心大国、强国、富国的侵略、渗透和威胁,所以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都主动采取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的战略,以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然而,小国、弱国、穷国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是否和谐,这不取决于小国、弱国、穷国的态度,而是取决于大国、强国、富国的态度。小国、弱国、穷国主动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这很难使其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充其量只能使其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中等层次的、半理想状态的服,不易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只有大国、强国、富国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小国、弱国、穷国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易于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三,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国际合作是各国为实现同一目标的共同行动或共同努力,是实现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重要途径。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改善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从而确保其和平的外部环境,实现其国家安全。因此,小国、弱国、穷国大都对国际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然而,国际合作能否真正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其主动权不掌握在小国、弱国、穷国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国、强国、富国的手里。因此,大国、强国、富国应该主动地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小国、弱国、穷国才能够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四,主动援助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乃是其共同的心愿。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国、弱国、穷国一般都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大国、强国、富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国、弱国、穷国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就不仅能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而且能够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二)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

  2004年4月24日,中国胡锦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说时说,地区大国应该对本地区和平与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欢迎本地区大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日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7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会见访华的福田首相时说,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既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也是两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因此,要实现东亚和谐,必须实现中日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关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学习和引进了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习日本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当初就是参考日文版本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后来,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然而,1894―1945年,中日两国经历了50年左右的战争。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0年虽然是暂短的一瞬,但却给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留下来巨大的创伤。当时,不仅中日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的状态,东亚各国也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亚虽然迎来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一直追随美国反苏***的政策,长期采取敌视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中日两国处于外交中断的不正常局面。与此同时,围绕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60年代后期爆发的越南战争,中日两国继续处于不战不和的对立局面,整个东亚也笼罩在冷战的铁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以《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2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和《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11月)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中日关系迎来了正常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大和增加。2007年,中目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360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两国友好城市多达233对,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由此,中日两国经济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关系也不断加强。以中日友好为基础,再加上冷战时代结束,东亚各国的友好关系迅速发展,东亚真正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1997年10+3机制形成以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对推动东亚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亚各国从2000年起开始共同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就是一个最有力地证明。然而,2003―2006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一时出现了所谓“政冷经热”的不正常局面。结果,中日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中断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领导人会议期间的例行会晤也被迫中断了。“政冷”不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引发了两国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无益的争端,而且给东亚合作也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以2005年12月同时召开的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为例,由于中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谈被迫中断,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拒绝与小泉首相会谈,会议自始至终笼罩了不和谐的气氛,致使中日两国围绕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分歧难以弥合,东盟各国无所适从,两个会议都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在小泉首相之后,经过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中日两国确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即战略互惠关系;经过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容更为丰富,中日关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现了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国是和谐则互利双赢,不和谐则两败俱伤。不仅如此,中日和谐还直接影响到东亚和谐,即中日和谐则东亚和谐,中日不和谐则东亚也不和谐。可见,中日和谐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以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实现中日和谐,并通过中日和谐,共同推动和实现东亚和谐。

  三、中日和谐的途径

  根据和谐世界对大国、强国、富国的要求,中日两国都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积极开展中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日和谐。

  (一)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是日本继“中国崩溃论”之后对中国的又一误解。从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内,一些大国崛起后大都称王称霸,要求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战,妄图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日本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有一定的市场,东盟各国就担心中国崛起会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然而,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在崛起后决不会走一些国家称霸世界的老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厉行“中庸之道”,强调用“仁”和“道”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的关系,一直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集中精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争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多次宣布不称霸,即使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不仅如此,面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以最大的诚意,通过谈判与有关国家合理地解决了大部分边界划定问题。对于钓鱼岛、东海、南海等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中国也反对诉诸武力的做法,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时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意味着中国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贡献。为此,在推动国内发展方面,中国将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而真诚地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友好相处,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不会走历史上一些霸权国家的老路,中国强大既不会妨碍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威胁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安全,这是中日和谐的有利条件和根本保障。

  (二)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虽然得逞于一时,建立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但难逃历史的惩罚,最后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也是深恶痛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弃战争的和平宪法,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经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和平发展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战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和平与发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通过扩大对华贸易和对华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对日本提出了挑战,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机遇。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日本景气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特需”的推动。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方面,日本应该实现与中国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为此,根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日本首先要彻底摈弃霸权思想的残余和拎战思维,正确地总结和对待历史教训,彻底反省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华战争。诚然,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中国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现在和今后的问题是,日本政府要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不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其次,日本要彻底摈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日本国内开始流传“中国崩溃论”;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国内又开始流传“中国威胁论”。从表面上看,“中国崩溃论”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小”评价,“中国威胁论”又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大”评价,但从本质上看,这两种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权主义思想残余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在作祟。其中,“中国崩溃论”是部分右翼势力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崩溃、国家分裂和社会主义垮台的结局,“中国威胁论”则是部分右翼势力担心中国强大,试图阻碍中国崛起。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中国强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为了自己的强大而诅咒和害怕中国的强大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权思想的残余和冷战思维,不利于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争夺东亚合作的领导权。日本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在贸易、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方面都对东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日本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为东亚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自2001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在了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担心会失去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一再表示不争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权,但日本政府却不时摆出了与中国争夺领导权的架势,一再声称日本应该在东亚经济联合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争取主导权。现在,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已经开辟了东亚合作的道路,确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此,东亚各国应该平等协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经济大国的架子,与东亚各国友好合作。

  (三)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根据胡锦涛访日与福田康夫首相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中日两国必须共同努力,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为此,今后中日两国应该在以下五大领域构筑对话与合作框架,开展合作:(1)增进政治互信;(2)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民友好感情;(3)加强互利合作;(4)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5)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在全面开展上述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不仅要努力消除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扩大中日交流与中日合作,把两国关系发展到中日和谐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应该强调的是,在全球特别是东亚FTA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渡和桥梁。为此,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FTA的同时,已经主动建议了中日FTA,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积极姿态。现在,在中日两国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放弃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围中国的错误政策,改变回避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尽早启动中日FTA的进程,使中日FTA成为中日合与中日和谐的象征,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合作与东亚和谐的重要行动。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篇5

  论新形势下中国国防战略

  关键词: 国际形势 国防政策 军事高技术 军事思想 国防建设

  一、国际形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发展步伐。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在《战争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和平乃是许多力量之间的平衡。”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维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制约超级大国的霸权,从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把愈来愈多的国家联结为利益共同体;经贸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使各大国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关系出现新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也有新的发展,围绕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主导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安全面临新的问题。

  其次,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上升。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军事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突出。

  最后,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起时伏,同时,国际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环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流动性、复杂性、隐蔽性和突然性等特点,已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国防政策

  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在战略上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

  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

  三、军事高技术

  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从保卫国家的安全角度来说,仅仅考虑核威胁、核保护战略已远远不够了。航天战略(或宇宙战略)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高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威慑力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的安全除了有赖于必要的常规武器、核武器外,更加有赖于高技术武器。

  四、军事思想

  中国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展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对抗性和实践性。然而,中国军事思想毕竟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着中国特有文化营养,反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军事实践。因此,中国军事思想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军事思想而言,总体上又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中国现代军事思想:

  1、 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

  2、 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 按照“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五句话: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4、 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 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思想,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6、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

  7、 依法从严治军

  8、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

  9、 确立科技强军战略,进一步加强军队质量建设

  10、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五、国防建设

  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

  1、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规划、军兵种发展战略,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

  2、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提高和平时期国防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益;

  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4、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坚持科技强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六、小结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中正仁和”、“仁者爱人”、“内圣外王”、“和为贵”,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厚德载物”。 中国人历来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在唐代的“贞观之治”和清代的“乾隆盛世”,中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却不屑于对外诉诸武力搞扩张,而是实行睦邻友好政策,鼓励商贸交流。唐代的长安城内,各国商贾云集,如同当今纽约大都市一般热闹;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更是记载了中国的先辈们孜孜追求“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北非,一路留下的是友谊邦交和货物贸易,却未在海外占领一寸土地

  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是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的主题。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制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再次成为历史聚光灯下一个鲜活的主角,为全世界所瞩目。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篇6

  【摘要】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为“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之举。

  【关键词】国际战略格局;和平发展战略;重大战略机遇期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及其走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二、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3]。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从中国当前外交领域的各项方针政策来看,在和平发展这一主战略的主导下,中国的各项外交战略无一不闪烁着“和平发展”的智慧之光,为中国充分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世纪之交,我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发展了“伙伴关系”。各种伙伴关系的建立正是党中央和平发展战略在外交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有利于使中国避免自我孤立或公开树敌,有利于拓展中国在外交上开展活动的空间,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以和平发展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军事理论课2000字论文(通用6篇)

http://m.xxkjfw.com/rudangshenqingshufanwen/73866/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大学生入党自传2000字范文汇总四篇

2000字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范文(精选3篇)

2000字

大学生个人自传2000字范文汇总五篇

2000字

入党申请书2022年2000字(合集4篇)

2000字

优化营商环境个人查摆2000字(通用3篇)

2000字

入党思想汇报2000字大学生(合集三篇)

2000字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2000字(合集三篇)

2000字

教师继续教育读书评价2000字范文(精选四篇)

2000字

关于优秀辅警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000字【三篇】

2000字

形势与政策依法治国论文2000字【汇编三篇】

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