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精选五篇

2024-01-05   来源:2000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精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篇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受到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和狹隘民族意识的影响。为此,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所作出的伟大论断,符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经历过分裂的阵痛以后,中华民族各民族均对统一、团结产生强烈的渴望,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民族先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走上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十九大,***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化的发展,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民族问题出现极端化、民粹化的表现,他们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干扰增加,民族问题,始终是他们实施渗透破坏的主要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与建设,各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各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重大意义

   ***总书记运筹帷幄,从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所作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保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指导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宗教经验,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时代下,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开展新时代下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民族工作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创我国民族工作新篇章。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党和政府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大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赢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各民族精诚合作、自力更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各民族日益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应为实现国家富强而贡献各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分歧,增进民族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分裂势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能够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我国国内稳定团结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挑战

   (一)地区发展差异的加大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西部地区因深处内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开始加大,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较为凸显,成为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较为困难,长期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因较大的经济差异,易与其他民族产生心理隔阂,难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极易受到狭隘民族、宗教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想法,只知有本民族,而不知有中华民族,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包含一体,多元凸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体体现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民族工作中,过度强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扶持,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片面放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削弱各民族共同文化—中华文化的共性,造成多元与一体的割裂,严重时则导致多元与一体的对立,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难以促进新时代下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有效措施

   (一)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较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方面,应注重增进各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向各族人员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其次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共同”,才能够消除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打破少数民族中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谣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首先要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农林产品加工制造等,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认识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既要团结一心,还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才扶持力度,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去西部的新疆、西藏地区,支援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缩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安居工程等,提高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为其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经济互助机制,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蛋糕”,在红利“蛋糕”的分配上,应秉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贡献分配,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红利“蛋糕”分配中的差异,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总书记所提倡的“五个认同”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做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在所开展的文化建设中,坚持将“五个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依据“五个认同”的要求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增进各民族对党和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人民能够产生深刻的体会与认知,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容分裂与破坏的,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諧的社会氛围,以消除狭隘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的负面影响。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将其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内容相结合,以增强宣传效果,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四、结语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积极参与,以“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提高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宋全.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国民族,2018,1.

   [3]胡陈芳,粟迎春.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J].实事求是,2018,2.

   [4]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

   [5]冯育林.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篇2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必须持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负国家和时代的重托。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民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总书记也多次在重要场合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更高的政治高度。当代,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就是要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繁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更应该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步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总任务是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下,民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中华各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美好局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逻辑前提和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强调民族认同,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又强调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同,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只有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来源,号召各民族群众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把各民族的力量和智慧最大限度的聚集起来,共同捍卫建设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局面。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崇高的事业,也是各中华儿女共同的事业,需要各民族同胞团结奋斗,携手同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之际,我们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民族分裂势力的现实挑战,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不容半点懈怠,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维护好民族团结稳定的良好大局,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夯实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文化基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捍卫好、建设好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局面。

   (三)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把56个民族打造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患难,荣辱与共,谁也离不开谁,也不抛弃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层面上就是要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在目标指向上则是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同,增强各民族群众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历史文化多样性中保持统一,在团结中实现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各民族的精彩华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添瓦,奉献力量。

   (四)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诚如是,青年学子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命运,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将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实现。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改革建设的历史大潮中,大学生群体作为先锋队和生力军的历史角色从来都未缺席,并将在新时代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强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追求,更有利于号召大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牢结合起来,弘扬社会正能量,培育社会新风尚,在砥砺奋进中推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西方仇华势力的渗透

   西方仇华势力利用大学生喜爱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不断地将其腐朽消极的思想政治文化进行有针对性地渗透和传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想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传播蔓延,并利用互联网开放性、便捷性、无界性、隐秘性的特点,在网络上肆意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歪曲放大社会问题,并美化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在高校中,西方仇华势力则通过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讲座、培养代理人等途径来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给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带来无形的挑战。

   (二)传统呆板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但受制于师资、教育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行政化、功利化等问题,仍有不少地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仍然实行单向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简单高效,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无法独立自主的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也就很难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就难以取得长效,久而久之,则使得部分大学生逃避甚至厌烦思想政治课,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的一种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价值的多元化

   伴随着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革,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也使得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潮文化如潮水般涌向中国,给人们的价值思想带来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然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并不排除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价值观中依然处于指导和统帅地位,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腐朽文化的传播蔓延,不可避免的会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产生冲击,尤其是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正确确立的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迷惑和诱导不言而喻,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削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给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阻碍。

   (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性格心理特点

   当前,大学生群体大多属于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由于部分家庭不健康的溺爱的家庭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偏于自我和功利,同时,由于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性格心理发展完善和成熟定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因素的干扰或影响,在价值判断上往往趋于简单化、片面化、从众化,难以真正做出理性的独立自主思考,叛逆心理比较强烈,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进行合理的干涉和引导,则很难使大学生自身树立起正确崇高的理想信念,甚至会走向歧途。

   三、新时代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探析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

   西方的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西化、分化、丑化中国的图谋,在价值文化多元开放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价值指导,必须牢固树立,坚决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中,保持主导地位和战略主动,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色,不至于迷失自我,失去目标。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

   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广大思政教学工作者要紧跟党和政府的时代要求,立足于滿足大学生理论知识诉求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革新以往纯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讲案例、视频播放、小组互动讨论当前热点社会现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并在课后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走访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基地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尚未完全独立,价值思想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往往在思想心理上趋于敏感,经济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很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卑和自我封闭心理和行为,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解决,则很有可能使他们放弃学业、放弃生命、甚至仇视社会,在思想行为上走向歧途,因此高校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异常言行举动保持敏感,及时地加以疏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正确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走出自卑封闭的自己,端正理想信念,认真完成学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积极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

   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不失时机的利用民族节日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参观他们的民族节日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和民族认同,要通过“三下乡”、志愿者支教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解决少数民族同胞的现实困难问题,宣讲党的最新民族政策,在学习实践中帮助大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伟大而团结奋斗的民族,在新时代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要常抓不懈,深入贯彻落实,巩固发展好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孟瑜.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3):44-49.

   [3]商爱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20(01):3-8.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篇3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应有之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篇4

  摘要:通过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及分析,多元文化的传承及知识体系的探究可以全面促进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作为重点,对其多元化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及分析,规范研究内容,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双向性及全面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

  在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内容是维系民族成员之间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群族身份认证的重要标志,这种文化理念逐渐成为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核心。伴随民族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及创新,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形式。对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而言,其内容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合部分,很多体育活动的构建会将文化形态作为基础,实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稳定创造,充分彰显社会环境下民族体育文化构建的核心内容。由于文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通过对相关研究内容的梳理及分析,实现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的重要性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性是文化重构的基础

  文化的自觉性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一定会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及碰撞,主要是在民族发展中,需要有民族文化的支撑,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导致文化传播中问题出现,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需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不断的更新。在整个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自我扬弃,从而促进良性循环状态下社会文化的稳定发展。而且,在当今文化冲突及文化迁移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及重建,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对自己需求的分析,确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提供稳定支持。由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认真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拓展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1]。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

  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民族文化作为独特性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发展及创新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民族文化之本,才可以在文化上形成直立、创新的文化传承理念,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创新。同时,在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先注意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再注重民族文化的全球化,认清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根基、特点以及历史内容,实现体育文化的有效重构,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传承[2]。

  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的局限因素

  (一)对人文现象认识不充分

  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而言,由于其独立性不强的特点,会导致研究者在人文现象认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共生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文化形式没有呈现出完全剥离的状态,例如,在节庆、娱乐等活动构建中,肢体活动会与体育中的行为交织在一起,人们极容易对日常生活与民族体育身体活动产生混淆,所以,对一些人对人文现象的认识也就存在着模糊性的特点。(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受特殊文化影响对于人文现象而言,一些人会认为这一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在研究中会很少涉及到民族体育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严重影响了体育科学研究体系。同时,由于研究人员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不全,对民族体育背景、起源以及功能的认识存在着片面化特点,导致在体育文化分析中出现了主观臆断的现象[3]。

  (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通过对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文献分析以及文本叙述的过程中,在这种单一性研究方法构建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策略,虽然在这种方式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但是,与复杂文化内容相比,这种文化形式仍然缺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导致人们不能全面的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文化的发展会展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这种复杂性的文化特色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研究、文化阐释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稳定的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描述,所以,应该在体育文化传承中,通过多种研究方式的运用,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分析,从而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综合探究[4]。

  (四)传统思维制约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

  在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其中高度普适性现象的出现虽然可以采用笼统、模糊的方式进行自然现象的分析,但是,通过这一条件内容的概述及分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性内容,从而形成科学性及专业性的概述理念,促进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于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在其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具有差异性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发展脉络,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创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律性分析。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时代性的特点,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及文化分析中,应该寻求文化演进的基本规律,保证体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社会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减少传统思维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限制。

  三、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一)构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思想

  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内涵,在历史实践及反思的过程中,文化理念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同时,在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的同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需要树立科学化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通过正确、客观评价理念的设计,可以正确进行指导理念的分析,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中实事求是的特点。在正确理论指导构建的环境下,体育研究者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及保守的思想,通过辩证理念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理念,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及稳定创新,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思想[5]。

  (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体育的交流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是在我国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自然、掌握社会及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内涵。但是,在现阶段文化传承环境下,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不足,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问题,导致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筛选及分析,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珍贵资源,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朝着多元文化方向进行发展,充分展现民族结构的实用性价值。同时,在科学时展背景下,人们需要运用多科学原理进行价值问题的研究及分析,构建完善性的体育文化发展理念,从而为体育文化的继承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而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及传承中,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形式受到限制。因此,应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文化的传承,实现与不同文化的稳定交流,使专业的体育研究人员掌握体育文化的成果,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中本土化及全球化的有效整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5]。

  (三)实现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的研究不能离开专业方法的支持,如果在文化传播中缺少了传播的方法,也就会造成民族精神的缺失。在这一方面上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涉及到民族学以及人类学,同时也会波及到社会学以及传播学之中,所以,在宏观角度下,进行构建科学化的文化服务理念,并在问题研究及方法创新的同时,实现人文主义及实证主义的有效融合。在方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进行稳定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态理论与动态理论的相互统一。在基本方式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文献资料收集、民族志研究以及考古研究问题的使用,实现理性时代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及稳定创新。通过这些成部分,它需要相关部门与医务人员的重视、完善制度的建立及实施、政府足额资金的投入、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及日常督导。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2003-06-16.

  [2]周敏,刘滨,周丽芳.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815-816.

  [3]闫芳.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39-40.

  [4]王艳,刘书绵.标识化管理对临床医疗废物管理的实施效果观察[J].卫生管理进展,2016,8(29):29-31.

  [5]汪玺正,刘彩红,李俊艳,等.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98-701.

  [6]韩颖,赖晓全,熊薇,等.湖北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7):492-494.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篇5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2000字精选五篇

http://m.xxkjfw.com/rudangshenqingshufanwen/63628/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2022年入党自传2000字左右【三篇】

2000字

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2000字【3篇】

2000字

党史论文2000字大学生(合集五篇)

2000字

银行入党申请书2000字精选三篇

2000字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合集7篇)

2000字

入党转正申请书1500到2000字范文(精选4篇)

2000字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精选六篇)

2000字

入党申请书大学2000字集合4篇

2000字

青马工程培训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七篇

2000字

抗击疫情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四篇

2000字